“在的DNA里维嘉资本,我们深信仅有科技是不够的——是科技与人文、与艺术的结合,才让我们心潮澎湃。”
——Steve jobs
在所有人都争先恐后All in AI的时刻,苹果显得实在太过于冷静了。
外界期待值拉满的AI,在不久前的iPhone17新品发布会上却连“配菜”都算不上,市场的失落在情理之中。
这种冷静乃至是迟钝,在狂热的AI军备竞赛中,被许多人解读为“落后”或“傲慢”。但问题是,手握万亿现金、拥有全球最顶级软硬件生态的苹果,为什么不加入这场狂欢?苹果难道真的要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但随后几天里,iOS26的发布,一定程度上解答了这个疑问。
9月16日,苹果正式推送了大家期待已久的iOS26正式版,这个版本用上了全新的设计风格,可以说是自iOS7扁平化以来改动最大的一次。
新系统采用全新LiquidGlass设计语言,这是一种半透明视觉效果,从锁屏到主屏幕、图标、小组件、控制中心、通知中心、应用内菜单和控制项、设置开关等等,都有这种效果。液态玻璃不仅静态看起来很有质感,动起来的时候也很灵动。而且照片的裸眼3D空间场景,更是把质感做到了极致。
这一设计首次在iOS、iPadOS、macOS和watchOS等多个平台同步,也就是说,苹果全家桶将保持一致的设计感受。
不夸张的说,这会是苹果今年最成功的革新,甚至要远远超过iPhone17发布本身。如果你还没有更新系统,可以尽快尝试一下。
一:技术民主与审美集权
但这里并不是说,iOS26系统有多么的完美,而是在其背后展现的,是苹果更关键的竞争力——不同于技术至上的另一重理念。
过去数十年,科技行业的竞争逻辑相对简单: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话语权。从英特尔的芯片到微软的操作系统,再到谷歌的搜索算法,技术壁垒几乎就等于商业帝国。
然而,AI时代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解这种壁垒。技术的“民主化”趋势,正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以大语言模型为例,几年前,这还是少数巨头的专属游戏。而如今,开源模型的崛起加上云计算平台(AWS、Azure)提供的强大算力,使得任何一个初创公司都能以极低的门槛,将世界级的AI能力集成到自己的产品中。
技术正在从一种稀缺资源维嘉资本,变成像电力和水一样的基础设施。当所有手机厂商都能调用相似的API,实现图片消除、文章摘要、智能问答等功能时,技术本身便不再构成核心差异。
你有的,我很快也会有,甚至可以做得更好。这场关于模型参数、计算速度的竞赛,其结果必然是趋同。
那么未来公司之间的真正护城河是什么?苹果的答案是,审美,或者说广义上的设计能力。这是一种无法通过购买API或堆砌算力来获得的东西。
它是一家公司世界观、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的长期沉淀。它关乎品位、克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细节的偏执。这种能力,天然地掌握在少数“集权者”手中。
应该没有人会否认,苹果是整个移动互联时代最成功的审美“集权者”。
事实上,如果你回顾其发展史就会发现,苹果几乎从未在任何一场技术革命中扮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iPod不是第一台MP3播放器,iPhone不是第一台智能手机,Apple Watch也不是第一块智能手表。
但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什么?
因为苹果将当时已趋于成熟的技术,用一种全新的、卓越的审美范式重新包装,从而定义了整个产品类别。
这种战略的本质,是后发制人,更是审美上的降维打击。
当竞争对手们还在炫耀自己的产品有多少功能时,苹果关心的是这些功能如何以最优雅、最直观的方式被用户体验。
到了这里,你或许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苹果在AI时代显得更为“冷静”。
苹果并不急于推出一个技术上最强大的聊天机器人,或者在系统里塞满上百个AI功能。它在等,等待AI技术本身从狂热的“功能竞赛”阶段,走向成熟、稳定,可以被无缝地、艺术性地融入其操作系统血脉的时刻。
因为苹果的目标不是赢得一场技术短跑,而是定义下一个十年的审美标准。
二.更重要的,是情绪价值AI打掉的代码门槛,使得产品在功能层面的差异被迅速抹平。
只是,当所有设备都能实现相似的功能,消费者的选择依据便不再是冰冷的参数对比,而是转向一个更深层、更感性的维度:情绪价值。
一件产品能否让你感到愉悦、安心、被理解、甚至激发你的自豪感,正成为比“它能做什么”更重要的问题。而审美,正是通往情绪价值最高效的桥梁。
苹果是这个世界上最懂得提供情绪价值的公司。
用户购买iPhone,固然是因为其强大的性能和流畅的系统,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所带来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满足感。
是Unibody金属机身传来的坚实质感,是MagSafe“咔哒”一声吸附时的清脆,是每一次滑动屏幕时恰到好处的动画反馈,可能也是液态玻璃设计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这些细节本身并不直接提升功能,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高品质的、令人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让用户感觉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且“有品位”的选择,从而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从这个角度说,雷军是真正懂苹果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的。
小米汽车的成功,表面上看是设计上的胜利,其本质却是情绪价值的胜利。雷军将SU7与保时捷对标,并非仅仅是外观的模仿,而是在尝试用工业化流水线去复刻一种过去专属于顶级奢侈品牌的情绪体验。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拥有类保时捷设计”的自豪感与满足感。
小米通过高水平的审美复制,成功地将这种稀缺的情绪价值带给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这才是其引爆市场的关键密码。
将这个逻辑应用到AI领域,就会真正理解苹果为什么在AI领域选择“按兵不动”。
当前绝大多数AI产品,都陷入了对“功能价值”的极致追求。它们比拼谁的回答更准确,谁的生图能力更强,谁的知识库更大。
但这些产品,依然还处于工具阶段。而苹果想做的,是最有高级感的工具。技术从来都只是载体,但驱动力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顶级的审美表达。
这或许才是以iOS 26为代表的系统更新背后真正的企图心:在AI时代,最顶级的科技公司,首先必须是一家拥有顶级审美的设计公司。
恒汇证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